一桌1600的酒席,烟酒糖茶配齐活,最后被一沓沓工整的200块红票子,给干趴下了。
这不是段子,是河南老乡家一场婚礼过后,全家人对着礼金单,从天黑坐到天亮的真实场景。
当喜庆的红变成账本上的赤字,这婚结的,到底是喜,还是“洗”——把人情关系彻底洗了一遍?
我跟你说,那场面,后劲儿太大了。
婚礼当天,新郎官他爹,端着酒杯红光满面,逢人就说“感谢捧场”,那劲头,仿佛自己就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,在敲钟。
敬酒的圈子走下来,收到的祝福比收到的红包厚实多了,一句句“百年好合”,喊得情真意切,热烈得让人觉得这世界真美好。
可现实专治各种“觉得”。
等宾客散尽,一家人关上门,把那本红得发烫的礼金册子摊开,气氛就从沸点直接降到了冰点。
那感觉,就像你兴冲冲地打开考试成绩单,结果发现全是不及格。
一排排的名字后面,跟着一串串像复制粘贴出来的“200”。
偶尔蹦出个“500”,都得让人多看两眼,心里盘算着这“巨款”背后是何方神圣。
最绝的是,新郎官那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,婚礼前拍着胸脯说“你结婚我必须给你包个大的”,最后潇洒地在礼金簿上留下了“500”的大洋。
那一刻,屋里静得能听见心碎的声音。
这不是办喜事,这分明是搞了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,主题叫“人性的现实面”。
你是不是觉得这家人特计较?
办婚礼还想着回本?
先别急着道德审判。
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,它根本不是个例,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心照不宣的潜规则。
你手机里是不是也躺着一堆“沉睡好友”,一年到头没个互动,头像都几年没换了。
可只要你一发请柬,他们立马“诈尸”,准时出现,酒桌上热情得像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兄弟。
这种“快闪式友谊”,核心就一个字:换。
今天你给我随200,记在人情账上,等哪天你家有事,我再加点利息还回去。
人情,早就不是虚无缥缈的情感了,它变成了可量化的KPI,变成了成年人世界里的硬通货。
婚礼,也从一场爱的宣告,变成了一场“社交资产的年度盘点”。
可这事儿,能全怪那些随200的宾客吗?
有时候,真不能。
我一个哥们儿,一个月工资五千出头,去年国庆假期,连着收了六份“红色炸弹”,一个长假直接回到解放前。
他跟我吐槽:“现在收到请柬,心里咯噔一下,比收到催债电话还慌。”
对他来说,掏出那200块,已经是咬着牙在维持“表面和平”了,你还指望他给你掏多少?
所以你看,这游戏荒诞就荒诞在这儿:办喜事的人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,想着靠红包回血;随份子的人,也被这“人情税”压得喘不过气。
到头来,除了酒店老板赚得盆满钵满,谁都没落着好。
大家都在这场名为“人情”的泥潭里摸爬滚打,谁也别笑话谁。
几年前我去浙江参加过一场婚礼,那才叫开了眼。
人家不仅不收红包,反倒给每个来的宾客塞一个一两块钱的小红包,叫“讨彩头”。
那里的婚礼,没有记账的先生,没有攀比的眼神,只有纯粹的祝福和热闹。
大家吃好喝好,唯一的任务就是让新人感受到幸福。
那才叫婚礼,我们现在办的很多,充其量只能叫“众筹宴请”。
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。
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把一场本该纯粹的仪式,搞成了一场复杂的金融活动?
是不是因为面子?
别人家孩子结婚,几十桌流水席,豪车开道,你家要是只办三五桌,就好像在十里八乡抬不起头。
这种被虚荣心绑架的“盛大”,最终的成本,都得我们自己用真金白银和糟心的情绪来买单。
所以,回到开头那张扎心的礼金单,你问我到底是谁的错?
我说,没谁对,也没谁错。
错的是这个把人情量化、把祝福标价的“局”。
我们每个人,既是受害者,也是参与者。
说到底,一场婚礼过后,最宝贵的财富,绝不是那几万块的份子钱,而是当你们老了,翻开相册,还能指着照片说:“你看,那天这帮孙子笑得多开心。”
如果留下的,只是一张计算着亏了多少的账单,那这婚,结得也太没劲了。
所以,问题来了,如果下一份请柬送到你手上,你是会选择“按市价”随份子,还是……干脆装死?
评论区见。
配资行情最新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