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丨小黑
2023年7月9日,著名相声大师杨少华突然去世,这一消息令无数人震惊,同时也让人感叹他“死得其所”。
在杨少华的晚年,尽管他多次住院,然而每次都只是小病一场,生命的最后时光他过得相当安逸。对他而言,“养生”与“省钱”并不在他的生活哲学里。大鱼大肉是常见的饭菜,烟酒更是从不离口,而正是在这样不拘小节的生活方式下,他居然活到了94岁。
展开剩余85%杨少华的生活方式无疑给所有男人提了个醒——即使财富再多,活得痛快才是最重要的。在许多家庭中,老人的共性问题之一就是“抠门”。这种节俭不仅体现在消费上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要“将就”。
比如说,许多老人甚至不舍得吃大鱼大肉,有时连一顿新鲜的蔬菜都觉得奢侈。像有些老人可能一餐吃的是简简单单的面条,一点咸菜和酱汁就草草了事;晚餐又是简单的两个馒头,配点土豆丝。而这类节省不仅限于饮食,生活中的每一笔开支,老人们都显得格外谨慎。尽管他们往往有不错的存款或退休金,却还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,甚至连家里孩子们富裕了,他们也依旧吝啬。
然而,这种抠门的结果往往是——生活质量没有提升,最后的资金却全都花费在了医院的治疗费用上。
与此相反,杨少华的生活方式则完全不同。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,杨少华的家人也拍摄并分享了他的生活片段。从这些片段中可以看出,杨少华的饮食非常“丰盛”,可以说是“油腻”十足。每一顿饭几乎都有“大肉”,像烧鸡、烤鸭等,油腻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年轻人的饮食标准。因此,从吃的角度来看,杨少华绝对是个“花钱如流水”的人。
除了饮食,杨少华还保留了抽烟的习惯,这在许多高龄老人中并不常见。而且,他的烟瘾非常大,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参加活动,杨少华几乎总是手拿烟斗。这样的生活方式,显然不符合“健康长寿”的常规标准,是许多医生口中的“禁忌”,但杨少华偏偏健康得让人难以置信。
这背后的原因,或许是杨少华在通过这种方式在“补偿”自己曾经艰辛的人生。他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。在相声界,无论辈分还是声望,杨少华都极为尊贵,甚至像郭德纲这样响当当的相声名家见到杨少华也要恭恭敬敬。然而,成名之前的他并不轻松,杨少华出生于1931年,那个年代正值战乱,6岁时便过上了流浪生涯。幸运的是,他被一家茶馆收养,并机缘巧合地拜入了相声大师郭启荣门下,这为他后来踏入相声圈打下了基础。
接下来的岁月里,杨少华遭遇了不少坎坷,甚至在遇到马三立后,他不仅拜其为师,还成为了马三立的得意弟子,搭档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。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杨少华凭借这一关系崭露头角,但随着他的退休,生活再次陷入困境。
由于一些原因,他和马志明的搭档关系解除了,而失去了马三立的支持,杨少华陷入了“失业”状态。此时,他有四个儿子需要抚养,面临经济困境,杨少华决定前往北京寻找生计。这一决定让他踏入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光。
作为外地人,在北京立足并非易事。为了生计,杨少华不得不向自己的师哥侯宝林求助。值得一提的是,马三立和侯宝林的关系极好,而杨少华和马三立分开后,侯宝林对他心生嫌隙。尽管如此,出于师兄弟情分,侯宝林并未直接拒绝杨少华,但却对他进行了“变相折磨”。在侯宝林家,杨少华不仅要做杂务,还要负责逗乐侯宝林。
这一段艰难的时光深深刻在杨少华的记忆中,也培养了他一些与困境相关的生活习惯。比如,后来即便事业有成,他仍然保持着“蹭饭”的习惯。对此,许多人都拿杨少华开玩笑。然而,正如历史所言:“忍辱负重,终成大业”,这一段艰难的经历最终成就了他的人生。
杨少华在事业有成后,第一件事就是为所有儿子购买了房产,确保他们不再像自己那样过无家可归的日子。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,杨少华的生活也渐渐得到了改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杨少华开始真正“补偿”自己所经历的苦难。虽然他晚年的健康状况并不算理想,去医院的次数也不少,但杨少华并不追求“苟活”。他的养老理念很简单,那就是尽情享受,活得开心。
他深知,钱花在自己身上才是“花得值”,而死后留下的,才叫“遗产”。对杨少华来说,他绝不让自己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还过得节俭。每一顿饭,他都要有肉,甚至不止一盘。正是这种对自己的“弥补”,让杨少华的健康状况得以保持。他不仅能够经常外出活动,甚至在去世前仍能坐轮椅参加活动,这足以证明他那时依然精神矍铄。
当然,杨少华的这一生并非没有争议。与马志明分开时,他被一些人批评为“卸磨杀驴”;在侯宝林家“蹭吃蹭喝”时,他被认为有些“脸皮厚”。但无论如何,他晚年选择了一个值得肯定的道路——赚钱本就是为了花在自己身上,满足自己的欲望。毕竟,人生一世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若一生都过得节俭,到最后却又什么都得不到,那才是最令人痛苦的事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行情最新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